在这个综艺节目真人秀横行且内卷的盛世,为了避免同质化日趋严重的问题,“内容为王”成了各家追求的终究目标。这里要说这款《超脑少年团》,已经在7月16日在江苏卫视正式开播,就属于“不看不知道,原来综艺竟然可以这样拍”的类型,仅仅看过第一期,就对其形式以及内容印象深刻。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超脑少年团》是江苏卫视推出的一刻针对脑力方面的沉浸式真人秀。
首先,当下观众对节目中拥有惊人脑力的选手有着一种近乎于天然的崇拜,从早期风靡电视台中的心算速算,到近期综艺节目中脑力大比拼,受众者甚多。而《超脑少年团》同样是一款脑力类真人秀,却并没有沦为拾人牙慧之作,节目开门见山的就抛出了“未来力”的概念。节目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少年未来的多样能力。应对日益繁琐且多样化的未来趋势,以此基于抽象能力、逆行力、协作力、分解力、评估能力、创造力、担当力和解析能力等进行项目设置,对少年们表现的进行综合纬度上的评判。这样一来,这档真人秀就与曾经很多单纯培养少年速算能力,寻找并挖掘“神童”等噱头大于实际内容的节目进行了有机的区分。毕竟在关注科学、开发脑力的主题基础上,又能关照到中国教育的实际,它是符合当下中国百姓的诉求。
说白了,这也符合当下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潮流的转变,使得该节目在“内容为王”的属性之上,无疑拔得头筹。
而且节目一开始,也对此进行了事件化的包装,“超脑星球”场景的预置,率先抛出“未来力”的噱头——上述8种能力,可以拯救超脑星球的隐藏能力,在节目内容创造性的基础上,也完成了娱乐化的包装,达成了当下真人秀节目第二个隐藏属性——“寓教于乐”。
24位天才少年,最年长的18岁,最小的不过才10岁。主持人陈铭担任引导,嘉宾马伯骞、马清运、伊能静负责现场点评 气氛组,超脑舰长魏坤琳,领队郎佳子彧、郑林楷,还请到了清华大学讲席教授、长江学者刘嘉担任《超脑少年团》科学总顾问和项目总设计。可见节目在深度上的紧张严谨与广度上的寓教于乐之间做到了良好平衡。
就拿第一期来说,题目是在“超脑飞船”上找到最先被暗星星尘感染发生细胞异化的5名乘客。乘客总数100位,已知条件是有5名乘客确认被感染、5名乘客确认未被感染,而剩余90名乘客的感染状态未知,但有关乘客的机票、车票、酒店入住等相关信息特别繁杂,足足有1000张之多,24位少年要在短短90分钟内找出最先被感染的五名乘客,这样的题目好似密室逃脱中的推理问题,复杂之余也相当形象,更不乏限时任务的抽象。
首先负责解题的三位选手——帅气自信的马钦伟,稳重儒雅的朱克儒、人小鬼大的宋昱轩轮番登场,过程让人大开眼界。这道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并没有所谓的标准解题思路,使得答题方式却五花八门。少年们将乘客以及乘客信息转化为抽象的符号、数字,再依照各自擅长的领域,通过表格、编程、推理等解题方法去解题。看超脑少年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计算机程序、手算、excel表格公式一应俱全,用不同的方式排除、筛查,原来还可以这样做推理题,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答案。
在解题的过程,紧张、刺激,并且悬念不断,甚至还点缀着些许幽默,所以说,这道的题目,确实是对抽象与形象能力的“终极”考验,少年们需要以创造性思维激发想象力,利用从纸笔到编程的一切工具破解难题,从而唤醒大脑活力,去抵达从未抵达的科学“秘境”,在电视机前看节目的观众也会因此能体会到当下真人秀节目第三个隐藏属性——“沉浸感”
由此,我们很清晰的能够感觉到,《超脑少年团》不仅仅是在强调少年们的大脑思维能力,更是对少年们综合素质的强化,从形象和逻辑能力,到思考、运算、空间想象甚至动手、协作能力等等多个方面的考量。再到环境、时间、心态等多方面的影响,都有相应的计分标准。可见,节目就是要塑造“勇气与智慧兼顾的少年”,而这个全面发展的纬度,确实是与我国对未来人才的需求相当契合。
此外,以伊能静为代表的嘉宾,也提供了一种家长的视角,顺势引导出孩子培养要因材施教的教育话题,正如伊能静所言,“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去理解他们,并帮助他们展现天赋,让他们有勇气做自己……小的时候,是我们在引领孩子什么叫做未来,但是等他们进入青春期之后,就变成他们带我们去未来。”
是啊,比起写在考卷上的成绩,我们更想留住的是孩子们对时代的适应以及引导能力,才能迎来更美的未来!这也正是《超脑少年团》从内容、寓教于乐、沉浸感三大属性上,所要呈现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