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山那狗》:一段路,两个人,讲了很多事情

66影视小白影视资讯人气:643时间:2021-09-18 11:00:13

那年陈好和刘烨还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而已,那年电影里的演员也并不是什么出名的演员。

光听这部电影的名字“那人那山那狗”,感觉像是你的奶奶会看的那种讲述乡村生活的连续剧。

第一影响总是能够害死人,在当年这电影拍出来的时候,也没有受到发行公司的重视,

据说是一部也没有卖出去。

也是,演员没什么影响力,名字也起得土气,有谁会去花钱看这种东西呢?

如果不是在日本取得的成功,这部《那人那山那狗》可能就会在中国电影中慢慢消失,就像是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那么中国的电影市场就会少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当年的电影制作及时还没有那么先进,电影的画面也模糊的很。就算是经过了现代科技的还原,原来电影画面的感觉还是没有变。

其实我很喜欢过去老电影的画面,那些模糊的画面和暗淡的光影给电影里增加不少。再在过去那个“精神补给”不是很发达的年代,娱乐对于大家来说是一种很难想象的东西,就算是文艺工作者在创造文艺作品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过度的娱乐化。

大家总是说现在的年代是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虽然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但是比起过去文艺作品的严谨和意义深远,我还是更加倾向于以前的年代。

剧照

电影里流露出的感情,是很典型的中国父子之间的感情。一个沉默的父亲和他同样沉默的儿子。电影中的父亲和儿子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就像是我身边无数对中国的父亲和他们的儿子。我的朋友和他的父亲之间,除了转账之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太多的交流。

我很惊讶,独自离开家,来到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上学,他竟然能够忍住不给家里打个电话。他说,他倒是会偶尔和他的妈妈聊聊,谈谈生活的变化。

至于父亲,他们之间的对话很少,仅仅局限在照顾好自己,好好学习这一类的对话之间,除了这些就再也没有了。

剧照

久而久之的,朋友和他的父亲之间好像是形成了约定一样,就算是他给他的妈妈打视频电话的时候,他的父亲在场,两个男人之间也不会有什么交流。我听后,意见错愕地看着他,对比起每天和父亲讲个不停地情况,觉得不可思议。现在看来,都是正常现象。

中国式的父子之间好像都比较缺乏沟通,就算是“父母要学会和孩子当朋友”的后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普及,仍然没有多少父亲会和儿子成为朋友,更多的倒是成为了女儿的朋友。

《那人那山那狗》中,父亲就算是和儿子走一条路,也不会并排走。

一条乡邮员的路,本来两个人相互走不会哭得孤单,却让父子两个人走得变扭又拧巴。其实两个人都在意着对方,但是就是不愿意说出口。

当儿子说了一句“爸”的时候,父亲高兴地对老伙伴二哥说:“他竟然喊我爸了。”

当儿子和父亲同时脱口而出一句话的时候,儿子又很高兴,他高兴自己能够和父亲有些默契。父亲在儿子路遇行人不知道如何熟练地让路的时候,加以指导;

儿子心疼长年走邮差路腿脚不好的父亲。

明明是相互关心的,却总是不会表达出来,这大概就是中国式父子关系最典型的表现了吧。

剧照

在电影当中,父亲看出了儿子喜欢那个美丽的侗族姑娘,但是他不急着说破。

在山里的送信路快要走完了才问儿子,这个细节我想了很久。

父亲为什么在察觉了的时候不说,是不想说,怕伤害了儿子年轻又敏感的心吗?既然是害怕伤害到了儿子年轻又敏感的心,那为什么又要在最后说出来呢?我想,也许在前面不问,是因为父亲感觉自己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笨拙的父亲不知道该怎么问出口。

一段送信路走完了,父亲发现其实自己在儿子心中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糟糕,他觉得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亲近了不少,所以他就直接问了。

或许是中国人天生在表达感情这方面就缺少一些天赋,所以就算是文采飞扬,能说会道的让中国人在情感表达面前也顿时显得不知所措,不知所云起来。但是,父亲和儿子之间也有着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默契,这些默契不用说,就在不经意之间体现出来了。

剧照

不善于沟通,陪伴的时间又少,让父子之间的交流渐渐只能变成沉默。

久而久之,就连那些关心问候的话都很难说出口,就连嘘寒问暖的话也要考量考量再说出口。

“那人那山那狗”,除了父子之间的关系,电影里还有一个很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那山”。

年轻的乡邮员把受伤的大山姑娘背了回来,他把她带出了大山。但是,乡邮员自己却为了给山里的人们送信,又一头扎进了大山里,让从山里出来的姑娘半生都活在了等待当中。这是父亲和母亲的爱情。

在电影里,导演花了不少的镜头去表现父亲和母亲年轻时候的爱情,那时候两个年轻人的脸上的笑容是真的,他们眼神里的爱意也是真的。但是生活就是生活,父亲的常年在外也是真的,母亲的半生等待也是真的。

过去和现在的画面对比起来,显就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剧照

母亲会体谅父亲在外面的辛苦,所以从来就不去责备他,父亲也理所当然地忘记了母亲的等待。父亲在问儿子是否喜欢那个侗族姑娘,儿子却说,“我怕他们像我妈一样,离开了这里,一辈子都想家。”父亲这时候才意识到了以前对妻子的亏欠。

或许这就是父母爱情,没有轰轰烈烈,平淡如水却又缠绵不绝。看着这样的爱情,我真的相信了那句话,“过日子是细水长流”。原来,

细水长流的不仅仅是生活琐事,还有那个陪伴着你一起过日子的人。

儿子问过母亲,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母亲说,“山里的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舒服。”自然成习惯,山里的人过习惯了山里的生活,他们就住在山里,只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没什么可说的,也不必去质疑。

剧照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都有着它自己的自然规律。小到日常生活的吃饭睡觉,大到人生的成家立业,这些事情都有着自己的规律,好像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按照自然的规律作息生活,没什么不妥。

当然也会有人打破规律去作息生活,那么他的生活较常人而言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但是,至于这样的生活到底会是怎么样的额,没有人会真正的了解除了那个打破规律的人自己。就像山里的人不会知道,母亲嫁给乡乡邮员,来开了大山的生活会怎么样。

电影中有一段关于人和大山之间的讨论,人住在大山里和人离开大山之间的选择。留下是人的选择,走也是人的选择。大山不会强迫人留下,也不会把山里的人赶出去。

大山比人先出现,但是大山顶不会想着去如何统治人类,而人类却总是想要征服大山。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当年的这部电影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很好。大山就在这里,不论你来还是坐他始终在这里。有人愿意留在大山,也有人想方设法地出去。大山始终是包容的,他不会,因为你想要离开它就去苛责你,自然也不会,因为你想留在这里就额外善待你。

剧照

住在大山里的人靠着大山生活,大山也因为这些住在这里的人显得有活力。

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应该如此相敬如宾,有相互依赖。

《那人那山那狗》是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在小说中,彭见明把重点放在了老乡邮员和新乡邮员之间的一老带新上,既是前辈也是父亲,即是后生也是儿子的身份设定,让儿子第一次的乡邮员之路注定不同。

在父亲带领儿子的过程中,父子之间的陌生感渐渐地消失,表现了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感情不断亲密,父子之间的相互谅解。

电影在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感情由陌生到亲近的同时,还花了不少镜头表现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感情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样电影相比较于小说来说,内容更加的丰富,也增强了可观性。

可能是因为电影表达的主题和选择故事限制的原因,电影中的台词大多朴实直白,像极了,日常对话中会用到的句子。

这样的台词风格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的特色之处,也能够成为这一部电影的美中不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这些口语化的台词,反而让人倍感亲切。就像是父辈跟你讲的大道理,虽然直白粗鲁,细品却另有一番人生道理。

一段路,两个人,讲了很多事情。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1 66影视 苏ICP备66666666号